光大保德信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 “股弱债强”畸形现状亟待改变
编辑/2020-11-15/ 分类:阳光生活/阅读:
记者 | 张桔 在今年不断有权益基金新品发行爆款时期,光大保德信的权益类产品发行却不力,公司甚至在此期间还出现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虽然公司现任权益基金经理团队仍有12人左右,但尚无一人有能力出现爆款带货。此外,基金公司存在的“股弱债强”畸 ...
记者 | 张桔
在今年不断有权益基金新品发行爆款时期,光大保德信的权益类产品发行却不力,公司甚至在此期间还出现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虽然公司现任权益基金经理团队仍有12人左右,但尚无一人有能力出现爆款带货。此外,基金公司存在的“股弱债强”畸形现状,在当前权益产品为主打时代,急需公司管理层去转换理念。
爆款权益时代,因培养周期长,内地优秀权益类基金经理成为了稀缺人才,这导致部分心急的中小基金公司频频高薪挖角同行,导致部分坐拥明星基金经理的非头部公募陷入了人才流失明显的尴尬,这其中就包括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光大保德信基金。
2020年至今,光大保德信基金正式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有两位:一位是被媒体称为最快晋升基金经理的何奇,而另一位则是去年凭借重仓科技股而一举成名的董伟炜。资料显示,在光大保德信期间,何奇总共管理过6只基金,而董伟炜不仅管理过7只产品,更是将最佳任职回报定格在116.48%。按理说,两人应是公司今年竞争爆款基金的主将,可两人却先后在年内离职了。
“从近三年看,光大保德信股票型基金份额缩水18%,混合型基金份额缩水25%,整体份额的增长主要靠债基(债基份额增长163%),公司片面追求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发展, 股债平衡严重被打破, 这似乎与公募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有些相悖的。”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向《红周刊》记者表示。
明星基金经理年内相继离职
主动权益团队“伤筋动骨”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和非货基的排名均较上一个季度有所退步,其中基金资产净值规模排名从45位下降46位,而非货基的排名从41位下降到44位。虽然从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看,重上900亿大关,但相较今年中期的规模仅增长了90亿元左右,距离2018年二、三季度末的千亿数值更是一定差距。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公司年内迄今仅发行了三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合计规模不如其他基金公司的一只爆款规模,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主动基金经理团队的实力派人物的不增反减应是不容忽视的。2018年以来,公司至少流失了三位明星基金经理。
首先是稍早前在2018年离开的黄兴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黄兴亮在光大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段基本上是从2014年年初到2018年11月份, 这一时间段他管理了光大的四只基金产品,其管理的光大行业轮动所取得的任职回报约为83.95%,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另两只基金产品上却败走麦城,截至其卸任,任职回报仍为负数。当然,在他转投万家基金后又重新迎来辉煌,代表作万家行业优选这两年的收益均接近9成。
其次就是今年上半年离职的何奇。这位2014年5月加入光大保德信的年轻人在2015年8月出任了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彼时其被称为内地晋升速度最快的基金经理,代表作光大中国制造2025也因剑走偏锋的投资思路而被基民称为网红基金。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杀入同类产品排名前五分之一。虽然此后两年的业绩因过分重仓地产股而有所起伏,但是截至最新收盘,该基金的年化收益仍然在18%左右。
相比来看,近期离职的董伟炜对公司的影响或许更深远。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董伟炜在公司任职基金经理大约5年半的时间,前后一共参与管理过的产品多达7只,涉及过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三类产品,可以说其是公司权益团队的实力干将。任职期间的最佳回报是光大行业轮动的116.48%。
光大行业轮动在2019年迎来高光时刻,全年录得净值增长率为74.68%,在同类基金产品中排名第30位。从基金十大重仓股来看,董伟炜对科技股和医药股的布局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他对于一些相对生僻标的成功挖掘也是造就其业绩不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去年四季报中的第二大重仓股吉宏股份,其主要产品为彩色包装纸盒、彩色包装箱、塑料软包装等,该股从今年二季报开始成为头号重仓股,年内股价涨幅高达135%。“光大行业轮动今年三季度末规模实现了翻番,这其中很多基民应该是冲着基金经理董伟炜来的,但是董选择离职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伤害。”庄正如是强调。
对于何奇和董伟炜,济安金信基金分析师陈颖对比了两位明星掌门持仓风格:“两人都偏爱中盘股,其中何奇在资产配置上偏保守,换股频率较高,而董伟炜则是主打成长股。”
老将戴奇雷业绩差强人意
魏晓雪或成惟一指望
在何和董今年相继离开后,《红周刊》记者发现,虽然光大保德信基金的主动基金经理团队尚有包括戴奇雷、魏晓雪、詹佳等大约12人的队伍,但是其中的短板明显显现出来。首先是,除魏和戴之外,其余基金经理普遍从业经验欠丰,其中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也不过拥有四五年经验,而接替何奇管理中国制造2025的崔书田目前任职尚不到半年时间。其次,从年内业绩表现看,团队中相对突出的是两位女将魏晓雪和林晓凤,但是林晓凤目前从业刚满两年,而魏晓雪今年两次披挂上阵带货,新品募集情况一般。
对于公司的两位老将戴奇雷和魏晓雪,《红周刊》记者发现两人在投资上是有着鲜明反差的。权益投资总监、从业接近9年半的戴奇雷目前在管光大优势和光大精选两只基金,迄今两只产品年内的业绩回报均在15%一线,虽然光大精选最新的0.70亿元规模与15.77亿元的光大优势看似不在同一规模阵营,但两只基金在持仓风格上却如出一辙。
以光大优势为例,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对于科技、医药、白酒三大机构抱团股票涉猎甚少,相反持仓多以低风险且滞涨的央企蓝筹类股票为主,明显体现出其在结构性牛市中偏保守的心态。三季报中的前三大重仓股神华、保利、平安年内表现极其有限。以年内三期财报中两居十大重仓股首位的中国神华为例,其年内至今的涨幅仅约为5%。与此同时,其在持仓上也较为平均化,持仓占基金净值比主要集中在3%~4%之间。
对比来看,另一位老将魏晓雪的从业时间则接近8年,曾经的代表作光大新增长的任职回报接近260%。从年内业绩表现来看, 目前在管的两只基金产品的净值表现均突破50%一线, 并且成功布局了伯特利、坚朗五金这样的牛股。但是,魏晓雪多年积累的知名度似乎有限,这一情况直观地体现在其年内新品均未达爆款标准。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 开年迄今,魏晓雪已经挂帅了光大保德信研究精选和光大保德信消费主题两只产品,而公司所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仅为三只,可以说公司对其还是抱有很大期待。从新基金成立公告看,消费主题的首募金额约为11.91亿份,而研究精选的首募金额约为20.47亿份。然而即便将两者的规模加总,合计30亿的总量依然未达到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爆款基金50亿门槛。究其原因,除去公司并不处于头部公募行列之外,魏晓雪本身的投资风格并不鲜明或有一定关系。其管理的光大新增长主要以成长股布局为主,而消费主题必然主要布局偏蓝筹类的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板块。表面上看似全市场覆盖,但这种布局反而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特色”并不鲜明。
“股弱债强”现象明显
权益时代亟待改变
除去基金经理团队存在明显“短板”外,《红周刊》记者发现,光大保德信的基金产品线也存在明显缺陷。就权益类产品来看,虽然公司目前的产品数量约为16只,如果剔除掉量化产品外,被动权益类基金的数量为零,这意味着公司已经放弃了对近年来大热的ETF类产品的布局;同时,就主题类主动权益产品来看,公司当下也缺乏医药、科技、新能源车、沪港深等近年来大热的品种,而消费类主题也不过是今年才出炉而已。
对比来看,公司存续的主题类权益基金基本属于上一轮A股牛市时的热点,比如一带一路、国企改革、银发商机等等。但是这类主题如同互联网 类似逐渐在二级市场中过时,从而也连带相关主题公募热度不再。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光大一带一路,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基金今年三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仅剩下2.74亿元,同时该产品最新年化收益约为5.74%,这一水平在同类产品中仅仅排名中游。从产品重仓股来看,科技股在其中占据了颇高的分量,这一点上似乎与科技主题类的公募区别不大。
这种前热后冷的“创新”变化背后,《红周刊》记者注意到,这或许和基金公司高层的频繁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11月7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告公司董事长变更,原董事长林昌卸任,由刘翔出任代理董事长。此前8月1日,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常青也因个人原因离任;而今年引发外界广泛关注的是总经理的变更,在2月份,林昌曾经接替包爱丽出任公司的代总经理,之后的7月份,刘翔又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包爱丽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大约3年半时间,这位昔日在国投瑞银曾辅佐尚健高举创新大旗的女将,在光大任总经理期间对于权益类产品的发展似乎思路不多,直观体现在近几年权益类产品的创新乃至于权益类基金经理的引进和现有人员潜力挖掘力度不足。以前文提到的魏晓雪为例,实际在今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仅仅管理着光大新增长一只产品,这与同业稍有名气的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现象明显不同。
此外,从公司两大类产品的发展来看, 光大保德信基金还存在明显的“重债轻股”问题。2015年开始,公司通过做大固收类产品而在规模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包爱丽担任总经理期间,公司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由2016年3季度末的461.27亿元增长至2019年4季度末的861.13亿元,增长了399.86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由121.72亿元增长至297.64亿元,增长幅度144.53%,货币型基金规模由162.25亿元增长至394.75亿元,增长幅度143.30%。
但是,权益类基金的规模着实在公司的整体体量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配角角色,天相投顾的数据统计, 从去年的四季度末到今年的三季度末,光大基金的权益类资产规模分别为169.30亿元、161.65亿元、188.88亿元、201.82亿元,整体看虽然有小幅增长,但规模上升的幅度却颇为有限。
综上所述,在数位明星基金经理离开、新的董事长就位情况下,公司接下来是否会在瘸腿的权益产品领域集中发力呢?对此,《红周刊》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本文发表于11月14日《红周刊》)
在今年不断有权益基金新品发行爆款时期,光大保德信的权益类产品发行却不力,公司甚至在此期间还出现两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现象。虽然公司现任权益基金经理团队仍有12人左右,但尚无一人有能力出现爆款带货。此外,基金公司存在的“股弱债强”畸形现状,在当前权益产品为主打时代,急需公司管理层去转换理念。
爆款权益时代,因培养周期长,内地优秀权益类基金经理成为了稀缺人才,这导致部分心急的中小基金公司频频高薪挖角同行,导致部分坐拥明星基金经理的非头部公募陷入了人才流失明显的尴尬,这其中就包括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光大保德信基金。
2020年至今,光大保德信基金正式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有两位:一位是被媒体称为最快晋升基金经理的何奇,而另一位则是去年凭借重仓科技股而一举成名的董伟炜。资料显示,在光大保德信期间,何奇总共管理过6只基金,而董伟炜不仅管理过7只产品,更是将最佳任职回报定格在116.48%。按理说,两人应是公司今年竞争爆款基金的主将,可两人却先后在年内离职了。
“从近三年看,光大保德信股票型基金份额缩水18%,混合型基金份额缩水25%,整体份额的增长主要靠债基(债基份额增长163%),公司片面追求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发展, 股债平衡严重被打破, 这似乎与公募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有些相悖的。”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向《红周刊》记者表示。
明星基金经理年内相继离职
主动权益团队“伤筋动骨”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光大保德信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和非货基的排名均较上一个季度有所退步,其中基金资产净值规模排名从45位下降46位,而非货基的排名从41位下降到44位。虽然从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看,重上900亿大关,但相较今年中期的规模仅增长了90亿元左右,距离2018年二、三季度末的千亿数值更是一定差距。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公司年内迄今仅发行了三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合计规模不如其他基金公司的一只爆款规模,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主动基金经理团队的实力派人物的不增反减应是不容忽视的。2018年以来,公司至少流失了三位明星基金经理。
首先是稍早前在2018年离开的黄兴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黄兴亮在光大任职基金经理的时间段基本上是从2014年年初到2018年11月份, 这一时间段他管理了光大的四只基金产品,其管理的光大行业轮动所取得的任职回报约为83.95%,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另两只基金产品上却败走麦城,截至其卸任,任职回报仍为负数。当然,在他转投万家基金后又重新迎来辉煌,代表作万家行业优选这两年的收益均接近9成。
其次就是今年上半年离职的何奇。这位2014年5月加入光大保德信的年轻人在2015年8月出任了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彼时其被称为内地晋升速度最快的基金经理,代表作光大中国制造2025也因剑走偏锋的投资思路而被基民称为网红基金。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杀入同类产品排名前五分之一。虽然此后两年的业绩因过分重仓地产股而有所起伏,但是截至最新收盘,该基金的年化收益仍然在18%左右。
相比来看,近期离职的董伟炜对公司的影响或许更深远。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董伟炜在公司任职基金经理大约5年半的时间,前后一共参与管理过的产品多达7只,涉及过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三类产品,可以说其是公司权益团队的实力干将。任职期间的最佳回报是光大行业轮动的116.48%。
光大行业轮动在2019年迎来高光时刻,全年录得净值增长率为74.68%,在同类基金产品中排名第30位。从基金十大重仓股来看,董伟炜对科技股和医药股的布局无疑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他对于一些相对生僻标的成功挖掘也是造就其业绩不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去年四季报中的第二大重仓股吉宏股份,其主要产品为彩色包装纸盒、彩色包装箱、塑料软包装等,该股从今年二季报开始成为头号重仓股,年内股价涨幅高达135%。“光大行业轮动今年三季度末规模实现了翻番,这其中很多基民应该是冲着基金经理董伟炜来的,但是董选择离职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伤害。”庄正如是强调。
对于何奇和董伟炜,济安金信基金分析师陈颖对比了两位明星掌门持仓风格:“两人都偏爱中盘股,其中何奇在资产配置上偏保守,换股频率较高,而董伟炜则是主打成长股。”
老将戴奇雷业绩差强人意
魏晓雪或成惟一指望
在何和董今年相继离开后,《红周刊》记者发现,虽然光大保德信基金的主动基金经理团队尚有包括戴奇雷、魏晓雪、詹佳等大约12人的队伍,但是其中的短板明显显现出来。首先是,除魏和戴之外,其余基金经理普遍从业经验欠丰,其中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也不过拥有四五年经验,而接替何奇管理中国制造2025的崔书田目前任职尚不到半年时间。其次,从年内业绩表现看,团队中相对突出的是两位女将魏晓雪和林晓凤,但是林晓凤目前从业刚满两年,而魏晓雪今年两次披挂上阵带货,新品募集情况一般。
对于公司的两位老将戴奇雷和魏晓雪,《红周刊》记者发现两人在投资上是有着鲜明反差的。权益投资总监、从业接近9年半的戴奇雷目前在管光大优势和光大精选两只基金,迄今两只产品年内的业绩回报均在15%一线,虽然光大精选最新的0.70亿元规模与15.77亿元的光大优势看似不在同一规模阵营,但两只基金在持仓风格上却如出一辙。
以光大优势为例,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对于科技、医药、白酒三大机构抱团股票涉猎甚少,相反持仓多以低风险且滞涨的央企蓝筹类股票为主,明显体现出其在结构性牛市中偏保守的心态。三季报中的前三大重仓股神华、保利、平安年内表现极其有限。以年内三期财报中两居十大重仓股首位的中国神华为例,其年内至今的涨幅仅约为5%。与此同时,其在持仓上也较为平均化,持仓占基金净值比主要集中在3%~4%之间。
对比来看,另一位老将魏晓雪的从业时间则接近8年,曾经的代表作光大新增长的任职回报接近260%。从年内业绩表现来看, 目前在管的两只基金产品的净值表现均突破50%一线, 并且成功布局了伯特利、坚朗五金这样的牛股。但是,魏晓雪多年积累的知名度似乎有限,这一情况直观地体现在其年内新品均未达爆款标准。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 开年迄今,魏晓雪已经挂帅了光大保德信研究精选和光大保德信消费主题两只产品,而公司所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也仅为三只,可以说公司对其还是抱有很大期待。从新基金成立公告看,消费主题的首募金额约为11.91亿份,而研究精选的首募金额约为20.47亿份。然而即便将两者的规模加总,合计30亿的总量依然未达到行业内普遍认可的爆款基金50亿门槛。究其原因,除去公司并不处于头部公募行列之外,魏晓雪本身的投资风格并不鲜明或有一定关系。其管理的光大新增长主要以成长股布局为主,而消费主题必然主要布局偏蓝筹类的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板块。表面上看似全市场覆盖,但这种布局反而说明基金经理的“投资特色”并不鲜明。
“股弱债强”现象明显
权益时代亟待改变
除去基金经理团队存在明显“短板”外,《红周刊》记者发现,光大保德信的基金产品线也存在明显缺陷。就权益类产品来看,虽然公司目前的产品数量约为16只,如果剔除掉量化产品外,被动权益类基金的数量为零,这意味着公司已经放弃了对近年来大热的ETF类产品的布局;同时,就主题类主动权益产品来看,公司当下也缺乏医药、科技、新能源车、沪港深等近年来大热的品种,而消费类主题也不过是今年才出炉而已。
对比来看,公司存续的主题类权益基金基本属于上一轮A股牛市时的热点,比如一带一路、国企改革、银发商机等等。但是这类主题如同互联网 类似逐渐在二级市场中过时,从而也连带相关主题公募热度不再。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光大一带一路,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基金今年三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仅剩下2.74亿元,同时该产品最新年化收益约为5.74%,这一水平在同类产品中仅仅排名中游。从产品重仓股来看,科技股在其中占据了颇高的分量,这一点上似乎与科技主题类的公募区别不大。
这种前热后冷的“创新”变化背后,《红周刊》记者注意到,这或许和基金公司高层的频繁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11月7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告公司董事长变更,原董事长林昌卸任,由刘翔出任代理董事长。此前8月1日,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常青也因个人原因离任;而今年引发外界广泛关注的是总经理的变更,在2月份,林昌曾经接替包爱丽出任公司的代总经理,之后的7月份,刘翔又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包爱丽管理光大保德信基金大约3年半时间,这位昔日在国投瑞银曾辅佐尚健高举创新大旗的女将,在光大任总经理期间对于权益类产品的发展似乎思路不多,直观体现在近几年权益类产品的创新乃至于权益类基金经理的引进和现有人员潜力挖掘力度不足。以前文提到的魏晓雪为例,实际在今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她仅仅管理着光大新增长一只产品,这与同业稍有名气的基金经理普遍“一拖多”现象明显不同。
此外,从公司两大类产品的发展来看, 光大保德信基金还存在明显的“重债轻股”问题。2015年开始,公司通过做大固收类产品而在规模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包爱丽担任总经理期间,公司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由2016年3季度末的461.27亿元增长至2019年4季度末的861.13亿元,增长了399.86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由121.72亿元增长至297.64亿元,增长幅度144.53%,货币型基金规模由162.25亿元增长至394.75亿元,增长幅度143.30%。
但是,权益类基金的规模着实在公司的整体体量中扮演着微不足道的配角角色,天相投顾的数据统计, 从去年的四季度末到今年的三季度末,光大基金的权益类资产规模分别为169.30亿元、161.65亿元、188.88亿元、201.82亿元,整体看虽然有小幅增长,但规模上升的幅度却颇为有限。
综上所述,在数位明星基金经理离开、新的董事长就位情况下,公司接下来是否会在瘸腿的权益产品领域集中发力呢?对此,《红周刊》记者将持续关注。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本文发表于11月14日《红周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