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也扛不住了!
编辑/2021-03-09/ 分类:阳光生活/阅读:
净利润下跌90%的海底捞,还能撑多久?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奇葩服务,而是因为一份业绩预警。 由于海底捞前期的业绩表现太过亮眼,这份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业绩预告一经发布,便成了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图片来源:微博 与之 ...
净利润下跌90%的海底捞,还能撑多久?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奇葩服务,而是因为一份业绩预警。
由于海底捞前期的业绩表现太过亮眼,这份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业绩预告一经发布,便成了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与之一同的还有海底捞包间装摄像头的消息也上了热搜。
与之相关的讨论板块里,“贵”、“涨价”是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有网友吐槽,“以前爱吃的很多东西慢慢都不卖了,调料、水果、凉菜也在变没或者减少,我花钱吃不到啥,去干啥?”
前不久,海底捞还因一颗牛肉粒,引发吃货激烈讨伐。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海底捞门店的牛肉粒小料,悄悄替换成了“豆制品”,外型很像,口感却差异很大。要知道,五香牛肉粒,那可是海底捞人气最高的小料之一。
1
业绩下滑九成
3月1日晚,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相较2019年的23.47亿元下降约90%,财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的净利润为23.47亿元,这意味着2020年其净利润仅有2.35亿元,一年少赚了21亿。 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海底捞称2020年业绩暴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疫情防控导致全球各地对消费场所实施限制,对集团营运造成重大影响;二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净汇兑损失约2.35亿元。
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餐饮巨头,海底捞于2018年9月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成为餐饮行业的标杆企业。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海底捞营收分别为169.69亿元、265.56亿元,同比增长59%、5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6亿元、23.45亿元,同比增长60%、42%。
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海底捞股价从最低27.3港元持续拉升至最高85.8港元,一年左右股价累计上涨180%,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越4500亿港元。截至3月2日收盘,海底捞报68.5港元/股,仅0.5%的微跌,总市值3630亿港元。
2
“涨价”也救不了的业绩
疫情以来,海底捞一直被消费者抱怨在涨价,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2020年4月,海底捞曾就此发布《致歉信》,承认上调了部分菜品价格,并指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决定将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1月26日停业前标准。”
然而,这个说法似乎未能让消费者满意。直到现在,仍有大批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公开抱怨,海底捞锅底、蘸料、饮料全在涨价,且食材分量较小。 图片来源:网络
一组数据或许也能说明问题——财报披露,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消费112.8元,较上年同期的104.4元同比增长8.05%。
2020上半年,海底捞大陆门店均实现客单价正增长,一线城市达到118.1元,二线107.4元,三线城市101.8元,大陆以外地区191.3元。主要原因是低客单客群消费下降(学生69折,但未开学;其他价格敏感人群消费意愿略有下降)导致高客单人群占比提升,以及3月下旬至4月10日,公司有过短暂菜单提价(6%左右)。
只是从目前公布的业绩预期来看,“贵”似乎也难以拯救海底捞了。
3
海底捞的自救
到二三线城市开更多的店,占领更多下沉市场,一直是海底捞努力的方向之一。
2020年以来,海底捞的多家快餐副牌密集曝光:北京的“十八汆”、成都的“捞派有面儿”、郑州的佰麸私房面、西安的“新秦派面馆 ”以及门店尚未落地的共计10个快餐项目等。
这些品牌超乎寻常的便宜,像北京的十八汆均价9.9元,郑州的佰麸均价7元,成都的捞派有面儿特色凉面仅售2.99元。
布局下沉市场,布局快餐赛道,让海底捞越来越走向大众化,这一策略在当下疫情冲击、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为公司提高餐饮服务收入创造了更大空间和可能。
此前,火锅外卖受制于火锅场景、火锅特性、配送成本,以及消费者习惯等因素,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疫情之前,能够提供外卖服务的门店极少。
而疫情的出现,让更多消费者开始通过外卖、购买食材在家吃火锅,新的火锅消费场景产生,火锅外卖也因此成为了行业新的增长点。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方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营收4.0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3.7%。同时,为满足疫情期间消费者对火锅外卖的需求,海底捞对外卖业务进行快速扩充,截至2020年6月,共有299家可提供外送服务。
火锅外卖、居家自涮,让脱胎于火锅食材供应链的“一站式购齐”火锅食材超市也“火”了起来。2020年11月,海底捞在北京开业了一家“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该门店不仅是线上外卖的配送站,也支持消费者在门店内进行食材选购。
所以说,海底捞的股价稳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投资者向前看,但是向后看看基本面,海底捞稳定的根基又有些牵强。
根本原因在于,海底捞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门店数量的增加,运营效率提升却跟不上,可以看到自从上市以来,海底捞的翻台率、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不断下滑。海底捞之前一直把平均翻台率(次/天)维持在5以上,到2019年却跌至4.8,去年上半年特殊情况跌至3.3。
而同店销售额增长率,由2018年的6.2%,跌至2019年的1.6%,后来海底捞干脆不公布同店的销售额和同店的销售增长率了。
另外,海底捞目前处于“船大难掉头”的情况,因为门店、员工甚多,之前有人测算,关一天,海底捞的支出就是2000万,所以在海底捞业绩公布后,也有券商先后下调海底捞目标价格,不再看好海底捞“大锅炒一切”的股价神话。
素材综合自:华尔街见闻、华商网、欢乐风向标
乒乓一言
海底捞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奇葩服务,而是因为一份业绩预警。
由于海底捞前期的业绩表现太过亮眼,这份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业绩预告一经发布,便成了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与之一同的还有海底捞包间装摄像头的消息也上了热搜。
与之相关的讨论板块里,“贵”、“涨价”是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有网友吐槽,“以前爱吃的很多东西慢慢都不卖了,调料、水果、凉菜也在变没或者减少,我花钱吃不到啥,去干啥?”
前不久,海底捞还因一颗牛肉粒,引发吃货激烈讨伐。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海底捞门店的牛肉粒小料,悄悄替换成了“豆制品”,外型很像,口感却差异很大。要知道,五香牛肉粒,那可是海底捞人气最高的小料之一。
1
业绩下滑九成
3月1日晚,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预计2020年度净利润相较2019年的23.47亿元下降约90%,财报显示,海底捞2019年的净利润为23.47亿元,这意味着2020年其净利润仅有2.35亿元,一年少赚了21亿。 图片来源:官方公告
海底捞称2020年业绩暴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疫情防控导致全球各地对消费场所实施限制,对集团营运造成重大影响;二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净汇兑损失约2.35亿元。
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餐饮巨头,海底捞于2018年9月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之后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成为餐饮行业的标杆企业。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海底捞营收分别为169.69亿元、265.56亿元,同比增长59%、5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46亿元、23.45亿元,同比增长60%、42%。
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海底捞股价从最低27.3港元持续拉升至最高85.8港元,一年左右股价累计上涨180%,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越4500亿港元。截至3月2日收盘,海底捞报68.5港元/股,仅0.5%的微跌,总市值3630亿港元。
2
“涨价”也救不了的业绩
疫情以来,海底捞一直被消费者抱怨在涨价,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2020年4月,海底捞曾就此发布《致歉信》,承认上调了部分菜品价格,并指出“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决定将所有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1月26日停业前标准。”
然而,这个说法似乎未能让消费者满意。直到现在,仍有大批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公开抱怨,海底捞锅底、蘸料、饮料全在涨价,且食材分量较小。 图片来源:网络
一组数据或许也能说明问题——财报披露,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人均消费112.8元,较上年同期的104.4元同比增长8.05%。
2020上半年,海底捞大陆门店均实现客单价正增长,一线城市达到118.1元,二线107.4元,三线城市101.8元,大陆以外地区191.3元。主要原因是低客单客群消费下降(学生69折,但未开学;其他价格敏感人群消费意愿略有下降)导致高客单人群占比提升,以及3月下旬至4月10日,公司有过短暂菜单提价(6%左右)。
只是从目前公布的业绩预期来看,“贵”似乎也难以拯救海底捞了。
3
海底捞的自救
到二三线城市开更多的店,占领更多下沉市场,一直是海底捞努力的方向之一。
2020年以来,海底捞的多家快餐副牌密集曝光:北京的“十八汆”、成都的“捞派有面儿”、郑州的佰麸私房面、西安的“新秦派面馆 ”以及门店尚未落地的共计10个快餐项目等。
这些品牌超乎寻常的便宜,像北京的十八汆均价9.9元,郑州的佰麸均价7元,成都的捞派有面儿特色凉面仅售2.99元。
布局下沉市场,布局快餐赛道,让海底捞越来越走向大众化,这一策略在当下疫情冲击、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为公司提高餐饮服务收入创造了更大空间和可能。
此前,火锅外卖受制于火锅场景、火锅特性、配送成本,以及消费者习惯等因素,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疫情之前,能够提供外卖服务的门店极少。
而疫情的出现,让更多消费者开始通过外卖、购买食材在家吃火锅,新的火锅消费场景产生,火锅外卖也因此成为了行业新的增长点。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方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营收4.0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3.7%。同时,为满足疫情期间消费者对火锅外卖的需求,海底捞对外卖业务进行快速扩充,截至2020年6月,共有299家可提供外送服务。
火锅外卖、居家自涮,让脱胎于火锅食材供应链的“一站式购齐”火锅食材超市也“火”了起来。2020年11月,海底捞在北京开业了一家“海底捞外送食材自提站”。该门店不仅是线上外卖的配送站,也支持消费者在门店内进行食材选购。
所以说,海底捞的股价稳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很多投资者向前看,但是向后看看基本面,海底捞稳定的根基又有些牵强。
根本原因在于,海底捞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门店数量的增加,运营效率提升却跟不上,可以看到自从上市以来,海底捞的翻台率、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不断下滑。海底捞之前一直把平均翻台率(次/天)维持在5以上,到2019年却跌至4.8,去年上半年特殊情况跌至3.3。
而同店销售额增长率,由2018年的6.2%,跌至2019年的1.6%,后来海底捞干脆不公布同店的销售额和同店的销售增长率了。
另外,海底捞目前处于“船大难掉头”的情况,因为门店、员工甚多,之前有人测算,关一天,海底捞的支出就是2000万,所以在海底捞业绩公布后,也有券商先后下调海底捞目标价格,不再看好海底捞“大锅炒一切”的股价神话。
素材综合自:华尔街见闻、华商网、欢乐风向标
乒乓一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