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解读中国经济 推动增长和平衡并重
编辑/2021-04-14/ 分类:阳光生活/阅读:
2021年全球经济怎么走?国际市场将如何影响中国和新兴市场资产走势?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是否稳固?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线召开,海内外经济学家们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进行了相关解读和深入探讨。 全球经济分化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 ...
2021年全球经济怎么走?国际市场将如何影响中国和新兴市场资产走势?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是否稳固?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在线召开,海内外经济学家们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进行了相关解读和深入探讨。
全球经济分化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国财政扩张力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多国采用减税降费、发放现金、贷款担保等措施扶持经济。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分化严重,表现为区域分化、产业分化、阶层分化和金融市场分化。造成经济分化的因素包括各国应对疫情的模式不同、宏观刺激政策的效果、数字经济逆势增长和贫富差异过大等。
“全球包括中国整个宏观政策的核心,既要看到总量,也要看到结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大方向和变量。”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应推动增长和平衡并重,结构与质量高于总量。2020年各国政府专注于应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衰退,政策目标集中在推动经济总量上升。但疫情及其后果造成了结构性的经济活动不平衡,也将对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大格局产生影响。相对于推动总量上升,2021年的政策应当偏重结构性恢复。
当前,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于继续刺激宽松和开始收紧的转换、犹豫阶段,市场也在不断变动,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大的波动。朱民表示,这种情况下,保持宽裕的流动性很重要。但2021年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力度也非常重要。在朱民看来,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疫情中采取合理的刺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规模都是中等偏下,既看到了已有的风险和高债务,也看到了传导机制的重要性,所以用细微滴灌的办法逐渐推进,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留有空间。
“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不要太关注下个月的GDP是多少。”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中国政策明确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多高,而是追求中长期可持续性。相对而言,美国则越来越聚焦于短期经济增量。从全球投资者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到中长期财政和金融更稳定、更具持续性的市场,而中国正在考虑长远,加快结构性改革。
持续通胀可能性小
当前,美国基建扩张方案令世界瞩目。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法案后,美国基建扩张方案又浮出水面,规模预计在2万亿至4万亿美元。
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拜登新一轮财政刺激存在四大风险,一是过度刺激的风险。二是通胀上升的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关键指标预示通胀预期抬升。三是救助资金对消费和投资的拉动效率不高。四是刺激推升债务风险。
通胀是否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此,沈建光认为,美国宽松政策将推升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但在疫情冲击引起的供需失衡下,中国供给能对平抑美国物价压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但是,美元利率和汇率上行将加重新兴经济体外债负担,全球通胀预期上行,美国国债十年期收益率迅速攀升,美元反转让新兴市场汇率承压,货币政策面临两难。2021年全球经济不得不寻找突围之路。
“全球产出缺口仍然比较大,持续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小。”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美联储会忽略暂时的通胀上升,加息可能要到2023年失业率降到3.5%左右才会实施。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美国这轮通胀压力不一般。美国正在打造的“高压经济”旨在促进中产阶级、蓝领工人的全民就业,不仅仅追求GDP增长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要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受益。但难以避免的副作用是通货膨胀。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过热,通胀很有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
“今年中国的通胀总体可控。”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测,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逐步正常化,预计三季度有一次小幅的加息,主要会在信贷政策方面收紧,预计全年社融增长11%。由于今年名义GDP增长可能接近12%,全年宏观杠杆率可以下降4个至5个百分点。
中国增长更可持续
我国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和首席经济学家的预测相对应。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崔历认为,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宏观政策逐渐收紧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几年产业政策是更重要的关注点。
“疫情同时具有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个特征,中国还在弥补全球的供需缺口。”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信贷利率和房贷利率会趋势性上升,银行间市场利率也易上难下。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目前,中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人民币汇率“破7”以后,市场化程度增高,灵活性增加,外汇市场参与者对汇率波动更加理性,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由于汇率灵活性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即便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也不一定会造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跟进。况且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领先全球的。
“中国整整领先全球经济复苏一个周期,大部分国家都在考虑走出危机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出来了,并且在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阶段,结构、质量比总量更重要。”朱民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全球经济分化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国财政扩张力度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多国采用减税降费、发放现金、贷款担保等措施扶持经济。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分化严重,表现为区域分化、产业分化、阶层分化和金融市场分化。造成经济分化的因素包括各国应对疫情的模式不同、宏观刺激政策的效果、数字经济逆势增长和贫富差异过大等。
“全球包括中国整个宏观政策的核心,既要看到总量,也要看到结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大方向和变量。”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应推动增长和平衡并重,结构与质量高于总量。2020年各国政府专注于应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衰退,政策目标集中在推动经济总量上升。但疫情及其后果造成了结构性的经济活动不平衡,也将对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大格局产生影响。相对于推动总量上升,2021年的政策应当偏重结构性恢复。
当前,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于继续刺激宽松和开始收紧的转换、犹豫阶段,市场也在不断变动,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大的波动。朱民表示,这种情况下,保持宽裕的流动性很重要。但2021年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力度也非常重要。在朱民看来,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疫情中采取合理的刺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规模都是中等偏下,既看到了已有的风险和高债务,也看到了传导机制的重要性,所以用细微滴灌的办法逐渐推进,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留有空间。
“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不要太关注下个月的GDP是多少。”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中国政策明确的指向是:不追求今年GDP多高,而是追求中长期可持续性。相对而言,美国则越来越聚焦于短期经济增量。从全球投资者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到中长期财政和金融更稳定、更具持续性的市场,而中国正在考虑长远,加快结构性改革。
持续通胀可能性小
当前,美国基建扩张方案令世界瞩目。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法案后,美国基建扩张方案又浮出水面,规模预计在2万亿至4万亿美元。
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拜登新一轮财政刺激存在四大风险,一是过度刺激的风险。二是通胀上升的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关键指标预示通胀预期抬升。三是救助资金对消费和投资的拉动效率不高。四是刺激推升债务风险。
通胀是否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此,沈建光认为,美国宽松政策将推升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但在疫情冲击引起的供需失衡下,中国供给能对平抑美国物价压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但是,美元利率和汇率上行将加重新兴经济体外债负担,全球通胀预期上行,美国国债十年期收益率迅速攀升,美元反转让新兴市场汇率承压,货币政策面临两难。2021年全球经济不得不寻找突围之路。
“全球产出缺口仍然比较大,持续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小。”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认为,美联储会忽略暂时的通胀上升,加息可能要到2023年失业率降到3.5%左右才会实施。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美国这轮通胀压力不一般。美国正在打造的“高压经济”旨在促进中产阶级、蓝领工人的全民就业,不仅仅追求GDP增长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还要实现中低收入群体受益。但难以避免的副作用是通货膨胀。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过热,通胀很有可能到今年底或明年初上探到2.5%以上。
“今年中国的通胀总体可控。”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测,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逐步正常化,预计三季度有一次小幅的加息,主要会在信贷政策方面收紧,预计全年社融增长11%。由于今年名义GDP增长可能接近12%,全年宏观杠杆率可以下降4个至5个百分点。
中国增长更可持续
我国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和首席经济学家的预测相对应。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崔历认为,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宏观政策逐渐收紧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几年产业政策是更重要的关注点。
“疫情同时具有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两个特征,中国还在弥补全球的供需缺口。”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信贷利率和房贷利率会趋势性上升,银行间市场利率也易上难下。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目前,中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人民币汇率“破7”以后,市场化程度增高,灵活性增加,外汇市场参与者对汇率波动更加理性,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由于汇率灵活性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即便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也不一定会造成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跟进。况且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是领先全球的。
“中国整整领先全球经济复苏一个周期,大部分国家都在考虑走出危机的时候,我们已经走出来了,并且在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阶段,结构、质量比总量更重要。”朱民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