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自家“好东西”闯出大市场
编辑/2020-09-15/ 分类:阳光生活/阅读:
脱贫百日攻坚以来,云南省会泽县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成立了25个县级作战工作组,组建作战小分队,加大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清零,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点项目,把转移就业作为主渠道,把产业培育作为主引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 ...
脱贫百日攻坚以来,云南省会泽县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成立了25个县级作战工作组,组建作战小分队,加大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清零,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点项目,把转移就业作为主渠道,把产业培育作为主引擎,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会泽基本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目前,如何培育产业以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是会泽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工作重心。
抓特色促增收
“一亩盐水软籽石榴可卖2万多元,这1200多亩石榴到了盛产期可给合作社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村民、娜姑盐水软籽石榴产销协会秘书长杨勇说,以前一亩地只有几百元收入,如今能有2万多元。
不只是石榴,会泽在扶贫产业发展之初,就将发展特色农产品放在首位。会泽县副县长王志燕告诉记者,贫困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而且同质化比较严重,就算有好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如今,会泽优选出了一批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会泽大洋芋、盐水石榴、火红黑山羊、野马百合花、待补草莓等,都能卖出好价钱。
会泽县老厂乡雅地窝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传统种植养殖业让村子始终掘不了穷根。雅地窝村党总支书记杨绍赋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了410亩车厘子、230亩樱桃、184亩辣椒、60亩魔芋等经济作物,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2000多元。
老厂乡党委书记胡顺龙介绍,2016年以前,每亩地实际效益不足300元。现在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既解决了百姓收入低的问题,又有效带动了就业。
高寒冷凉曾经制约会泽农业发展,如今却成了会泽的优势。野马村、钢厂村利用气候优势种植的百合鲜切花,很受市场欢迎,每亩地纯收入可达2万元。
“会泽草莓每年4月底上市,一年可采摘8个月,霜降前都在产出。”会泽立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金虎介绍,每亩草莓有1.8万元的利润,全县夏季草莓种植面积4.5万亩左右,占全国夏季草莓种植总量的80%。
会泽县结合县情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已有“会泽大洋芋、乐业辣椒、火红黑山羊、盐水石榴、宝珠梨”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另有20个绿色食品、13个无公害农产品。截至目前,会泽马铃薯81万余亩,年产值29.71亿元;中药材3.5万亩,年产值3亿元;盐水石榴3.3万亩,年产值2.8亿元;辣椒13.5万亩,年产值4.3亿元;商品牛存栏57.3万头,列云南第一;生猪年出栏264万头,位居云南第二;上村乡成为亚洲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
王志燕表示,会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大产业就业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确保脱贫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目前,会泽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还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强投入稳就业
由于缺水,娜姑镇发基卡等各村产业发展多年没有起色。杨书、杨勇兄弟俩很小就到昆明肩挑水果走街串巷做小买卖。后来做水果批发时,兄弟俩看到家乡的盐水石榴在市场上每斤可卖30多元,就萌发了回乡种石榴的想法,无奈每次回乡只能看着缺水的荒山坡叹气。
王志燕介绍,会泽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工程,实施“组组通”、人饮工程建设等项目,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娜姑镇灌溉水渠盐海大沟修好了。杨书、杨勇兄弟俩一看有了灌溉保障,回村共同成立了会泽娜姑发基卡书勇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160余户农民种植了1200多亩石榴。
发基卡村党总支书记颜晶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已种植石榴5000多亩,其中92户贫困户因种植石榴相继脱贫。石榴产业不但使贫困户收入增加,而且激活了本地劳动力市场,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参与石榴种植。
在驾车乡水塘村,会泽立诚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天用工500多人,当地群众在基地管理、草莓采摘、包装等方面收入达400万元,人均1.5万元。水塘村有17户贫困户长期在此务工,每户每年务工收入达2万元以上。
深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5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627人,其中县城安置达62768人。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会泽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明确“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除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外,还将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方向。
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介绍,县里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724.95万元,成立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建起了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机制,构建起县有总公司、乡有分(子)公司、村有扶贫合作社的三级产业扶贫体系,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就业,村集体经济有收入。
2019年6月,易思芬一家人从老厂乡安家坪村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成扶贫开发公司一成立,她就被安排到蔬菜基地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易思芬看到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就让她的母亲和妹妹也来这里上班。
李伟说,县城边这个现代化农业产业扶贫基地有5900多亩,现在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每年务工收入1.4万元。基地建成后,可吸纳4350人就业。同时,还可带动全县种植辣椒花椒、小杂粮等农特产品20万亩以上,涉及8000多户农民,直接解决2000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目前,产业扶贫成为会泽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坚实基础。会泽县扶贫办主任刘林表示,截至目前,全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各项指标全面达标。接下来,会泽将聚焦“脱、稳、防”三大重点,再发力、再冲刺,确保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斌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郑 义)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会泽基本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目前,如何培育产业以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是会泽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工作重心。
抓特色促增收
“一亩盐水软籽石榴可卖2万多元,这1200多亩石榴到了盛产期可给合作社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会泽县娜姑镇发基卡村村民、娜姑盐水软籽石榴产销协会秘书长杨勇说,以前一亩地只有几百元收入,如今能有2万多元。
不只是石榴,会泽在扶贫产业发展之初,就将发展特色农产品放在首位。会泽县副县长王志燕告诉记者,贫困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产业支撑,而且同质化比较严重,就算有好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如今,会泽优选出了一批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会泽大洋芋、盐水石榴、火红黑山羊、野马百合花、待补草莓等,都能卖出好价钱。
会泽县老厂乡雅地窝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传统种植养殖业让村子始终掘不了穷根。雅地窝村党总支书记杨绍赋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了410亩车厘子、230亩樱桃、184亩辣椒、60亩魔芋等经济作物,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2000多元。
老厂乡党委书记胡顺龙介绍,2016年以前,每亩地实际效益不足300元。现在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既解决了百姓收入低的问题,又有效带动了就业。
高寒冷凉曾经制约会泽农业发展,如今却成了会泽的优势。野马村、钢厂村利用气候优势种植的百合鲜切花,很受市场欢迎,每亩地纯收入可达2万元。
“会泽草莓每年4月底上市,一年可采摘8个月,霜降前都在产出。”会泽立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金虎介绍,每亩草莓有1.8万元的利润,全县夏季草莓种植面积4.5万亩左右,占全国夏季草莓种植总量的80%。
会泽县结合县情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已有“会泽大洋芋、乐业辣椒、火红黑山羊、盐水石榴、宝珠梨”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另有20个绿色食品、13个无公害农产品。截至目前,会泽马铃薯81万余亩,年产值29.71亿元;中药材3.5万亩,年产值3亿元;盐水石榴3.3万亩,年产值2.8亿元;辣椒13.5万亩,年产值4.3亿元;商品牛存栏57.3万头,列云南第一;生猪年出栏264万头,位居云南第二;上村乡成为亚洲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
王志燕表示,会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大产业就业培育扶持力度,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确保脱贫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目前,会泽县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还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强投入稳就业
由于缺水,娜姑镇发基卡等各村产业发展多年没有起色。杨书、杨勇兄弟俩很小就到昆明肩挑水果走街串巷做小买卖。后来做水果批发时,兄弟俩看到家乡的盐水石榴在市场上每斤可卖30多元,就萌发了回乡种石榴的想法,无奈每次回乡只能看着缺水的荒山坡叹气。
王志燕介绍,会泽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工程,实施“组组通”、人饮工程建设等项目,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娜姑镇灌溉水渠盐海大沟修好了。杨书、杨勇兄弟俩一看有了灌溉保障,回村共同成立了会泽娜姑发基卡书勇石榴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160余户农民种植了1200多亩石榴。
发基卡村党总支书记颜晶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已种植石榴5000多亩,其中92户贫困户因种植石榴相继脱贫。石榴产业不但使贫困户收入增加,而且激活了本地劳动力市场,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参与石榴种植。
在驾车乡水塘村,会泽立诚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天用工500多人,当地群众在基地管理、草莓采摘、包装等方面收入达400万元,人均1.5万元。水塘村有17户贫困户长期在此务工,每户每年务工收入达2万元以上。
深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5个,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627人,其中县城安置达62768人。如何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会泽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明确“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发展思路,除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外,还将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方向。
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介绍,县里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724.95万元,成立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建起了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机制,构建起县有总公司、乡有分(子)公司、村有扶贫合作社的三级产业扶贫体系,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就业,村集体经济有收入。
2019年6月,易思芬一家人从老厂乡安家坪村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成扶贫开发公司一成立,她就被安排到蔬菜基地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易思芬看到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就让她的母亲和妹妹也来这里上班。
李伟说,县城边这个现代化农业产业扶贫基地有5900多亩,现在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每年务工收入1.4万元。基地建成后,可吸纳4350人就业。同时,还可带动全县种植辣椒花椒、小杂粮等农特产品20万亩以上,涉及8000多户农民,直接解决2000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目前,产业扶贫成为会泽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坚实基础。会泽县扶贫办主任刘林表示,截至目前,全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各项指标全面达标。接下来,会泽将聚焦“脱、稳、防”三大重点,再发力、再冲刺,确保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斌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郑 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