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今年年底前全国推行“告知承诺制”,这些证明通通不用开了

编辑/2020-11-20/ 分类:阳光指南/阅读: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11月19日,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通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 相比于过去分批次取消这样那样的“证明”事项,这次改革直指“开证明”本 ...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11月19日,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通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

相比于过去分批次取消这样那样的“证明”事项,这次改革直指“开证明”本身,可以说这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办事人和企业经营人员“开证明”难题的一项重要改革。

按照改革的安排,我国将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今年12月31日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制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实施方案。

看点1

行政机关不再索要证明,对办事人实行“告知并承诺”制度

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行政事项时,行政机关以书面形式将证明义务、证明内容以及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相关行政事项的工作机制。

通俗地讲,如果你上机关单位办一个事,办事单位过去可能需要你开具由派出所开具的“公民户籍所在地”证明。改为告知承诺制后,办事单位不再向你索要此类证明,而是需要告知你承诺的责任,你只需要按有关要求履行承诺责任就可以了。

在你办事时,机关单位会通过书面告知的形式告诉你事项名称,设定依据,证明内容或者许可条件和材料要求,承诺方式,不实承诺可能承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行政机关核查权力,承诺书是否公开、公开范围及时限等。

而你则需要作出书面承诺,承诺的内容包括申请人已知晓告知事项、已符合相关条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以及承诺的意思表示真实等。

打个比方,如公民姓名、公民曾用名、公民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公民民族、公民出生日期、公民籍贯、公民户籍所在地、住址户口迁移情况、住址变动情况、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变更和更正情况、注销户口情况、同户人员与户主间的亲属关系等,这些凡是凭法定身份证件能证明的事项,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如不属于公安派出所法定职责的证明事项,则由主管部门负责核实。

总的来说,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高或才获取难度较大的证明事项都不用再开了,可以实行告知承诺制。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市场主体准营、资格考试、社保、社会救助、健康体检、法律服务等方面。

看点2

企业经营许可申请人可作出承诺,相关部门事中事后监管

不仅对办事群众,对企业经营人员的“证明事项”,此次意见也作出了制度安排。

意见明确,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申请人就其符合许可条件作出承诺,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许可条件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实行告知承诺制。

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承诺之后怎么办?意见明确,如申请人自愿签署告知承诺书并按要求提交材料,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实行告知承诺制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其许可材料同时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要一次性告知和承诺,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程序办理。

这也就是说,在办理涉及企业经营许可相关事务的时候,如果企业经营负责人自愿签署告知承诺书并按要求提交材料,当场就可以获得行政许可。

看点3

公民可自主选择是“交材料”还是“告知承诺”

对于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申请人可自主选择是否采用告知承诺制方式办理。申请人不愿承诺或者无法承诺的,应当提交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要求的证明,或者按照一般程序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

这也就是说,未来你在办事的时候是想“交材料”还是通过上述“告知承诺”的方式,由你自主选择。

同时,对于信用不太好的人,你的“承诺”暂时还不能在办事时使用。因为意见也提出,申请人有较严重的不良信用记录或者存在曾作出虚假承诺等情形的,在信用修复前不适用告知承诺制。

而且,在制度试点过程中,很多地方将社会组织成员全面纳入信用管理系统,依托信用体系开展告知承诺制,对信用等级达到一定程度的才允许适用告知承诺制,这样也会有效降低风险。

这里要提示选择“告知承诺”方式的公民,这项机制的工作流程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告知承诺制办事指南、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将通过相关服务场所、网站和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公布,你在办事前要刻查阅、索取或者下载这些文本,了解清楚。

另外,意见也明确了,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公共安全、金融业审慎监管、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重要涉外等风险较大、纠错成本较高、损害难以挽回的证明事项不适用告知承诺制。

看点4

行政机关会加强“日常监管”,承诺不实会有严重后果

实行“告知承诺”后,如何让承诺可信,这就需要行政机关加强核查和监管。

司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采取分类核查的办法,依据承诺人的信用状况,还可以确定为免予核查。按照意见的规定,将针对证明事项的特点分类确定核查办法,将承诺人的信用状况作为确定核查办法的重要因素,明确核查时间、标准、方式以及是否免予核查。

同时,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能让行政机关掌握真实信息,在制度的试点时期,一些地方民政局为公证处开通婚姻登记数据,扶贫办为法律援助中心开通贫困户的信息数据。据司法部介绍,四川省等很多地方还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函询协查机制,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力度。

在11月19日的发布会上,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局长赵振华还介绍,在监管实践中,经常发现骗低保、骗许可等情况。实行告知承诺制,不能给不诚实的人“钻空子”,申请人要对承诺负责。所以,意见规定,对在核查或者日常监管中发现承诺不实的,行政机关要依法终止办理、责令限期整改、撤销行政决定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并纳入信用记录。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这对当事人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警示和防范。”赵振华说。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为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阳光新闻源科技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20 阳光新闻源科技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