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实现过渡和发展?│访谈

编辑/2021-03-06/ 分类:阳光指南/阅读:
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明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 ...

新京报讯(记者 马瑾倩)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实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明确,“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晓毅认为,乡村振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就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探索出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农户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农业和农村必须同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晓毅。受访者供图

农业和农村必须同步发展

新京报:《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与历年来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区别是什么?

王晓毅: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是要将农业农村的发展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要注意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重复原有的农村发展路径。如果说我们过去40年是在“补欠帐”,把过去由于在农村投入少所造成的巨大城乡差距补齐;那么乡村振兴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就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探索出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

新京报:《纲要草案》提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这在“三农”问题的发展序列中有怎样的宏观意义?

王晓毅:自古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多地少且处于食物消费的升级换代时期,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任何时候中国的粮食安全都要靠中国自己保障,因此必须要优先发展农业。

此外,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农户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者,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农业和农村必须同步发展。

新京报:《纲要草案》提出“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为何提出这样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县?

王晓毅: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选择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县就是要把那些脱贫还不够稳固,发展还相对迟缓,内生发展能力尚不足的地区选择出来,通过政策支持,进一步夯实其发展基础。

新京报:针对这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内容与此前的扶贫有什么区别?

王晓毅: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县要聚焦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防止脱贫农户和低收入户重新陷入贫困,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精准扶贫做了大量工作,但许多工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才能形成稳定的效果。比如农民的培训,不是培训一次、掌握了一门手艺就可以了,要让他们能够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不仅需要多次培训,还需要这些农民长时间的实践。所以在精准扶贫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措施,仍然要继续,而且要发展。

第三,要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于这些县,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升级版。

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在人

新京报:《纲要草案》提出增强乡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如何增强?难点在哪?

王晓毅: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在人,难点也在人。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过去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从农业流入到二三产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首先要有人才。

但乡村振兴不仅仅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的乡村居民,因此,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如何使人们在乡村更好地生活,这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考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的乡村振兴,更是全国的乡村振兴,不仅全国人都要为乡村振兴出力,而且每一个人也都能够从乡村振兴中受益。

新京报:随着城镇化聚集效应进一步发展,乡村空心化是否会逐渐加剧?如何延缓或解决这一问题?

王晓毅:城镇化不是必然导致乡村空心化,我们要检讨哪些政策导致了乡村空心化,通过政策调整,来减缓或逆转乡村空心化。

比如一些地方出于财政或政绩的目的,强迫农民上楼,导致乡村景观彻底改变,从而使乡村失去了吸引力;不适当的土地集中政策导致小农户失去农业生产的机会,被迫转向二三产业;不适当的产业布局使部分农村只能从事单一的种植业,缺少收入机会的农村居民也只能向城镇转移。此外还包括教育政策在部分地区造成农民因教育而向城镇迁移。

新京报:《纲要草案》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关系?

王晓毅:新型的关系就是促进工农和城乡的平衡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如何理解这个关系,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看:

第一,过去中国经历了以农业农村支持国家工业化的时期、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时期,现在进入了新的时期,工业和农业要平衡发展,相互融合。

第二,从现实来看,要打破城乡、工农的二元对立,实现城乡之间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乡村振兴要打破城乡壁垒,特别防止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口号,为城市要素、资源进入乡村设置障碍。保护农村农民的利益是促进乡村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设置障碍阻止资源流动。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阳光新闻源科技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20 阳光新闻源科技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