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确诊患者全部治愈

编辑/2020-08-08/ 分类:阳光指南/阅读:
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 6月16日,地坛医院,清洁区内,护理人员准备将晚餐送入隔离病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8月6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最后一名在院患者出院。56天中,北京地坛医院腾出上千张床位全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北京20家医院的上百名医务人 ...

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

6月16日,地坛医院,清洁区内,护理人员准备将晚餐送入隔离病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8月6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最后一名在院患者出院。56天中,北京地坛医院腾出上千张床位全力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北京20家医院的上百名医务人员驰援,不少援鄂归京的专家参与一线救治,最终,此轮疫情335人均治愈,医务人员零感染。

新京报讯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了解到,从6月11日0时至8月6日,新发地疫情中的335名确诊患者全部得到治愈,无一死亡。地坛医院已逐步恢复正常的诊疗工作。

确诊患者零死亡 平均住院日27天

8月6日,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最后一名在院患者治愈出院,为这一轮突如其来的疫情画上句号。该患者为一名35岁男性,于6月18日入院接受治疗,经过诊治,症状逐渐缓解,在8月4日与5日的两次核酸检测中均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住院49日后,该患者出院。

335名确诊患者中,男性187例,女性148例,平均年龄42岁,平均住院27天。患者收治率为100%、中医药参与救治率100%、治愈率达100%,医务人员零感染。

24小时腾出千张床位战“新冠”

新发地相关疫情暴发之前,作为定点医院的北京地坛医院,原本只剩下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复工复产正在进行中。首例患者确诊后,该院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巨大调整。

从6月11日起,地坛医院连续8天启用8个应急病区;6月16日,北京组织19家市属医院的105名医务人员前往地坛医院支援;6月17日,根据疫情变化,按照床等人的原则,安排地坛医院421名住院患者进行转移,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办理离院,不能出院的安排转至另外院区或其他医院,所有住院患者对医院病区调整给予了充分理解,24小时医院全部清空,为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准备了1070张床位。

目前,地坛医院已逐步恢复正常的诊疗工作,继续承担应急医疗救治任务和为其他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 亮点

“混编制”应对复杂情况开设重症过渡病房

此次疫情中,累计有5名危重型、21名重型患者。

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介绍,和之前两拨病例相比,此次危重症率相比更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主动出击检测、发现得早。北京三拨新冠肺炎患者中,第一拨主要是从武汉等高风险区来的,从发病到入院的平均时间是4.6天,第二拨是境外输入为主,平均4.2天,这一次缩短到2.5天左右。越早治疗,越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此外,医院对不同患者进行了精细管理。该院一共开设13个病区,10个收治普通型病例,1个ICU,一个重症过渡病房,1个收治疑似病例。其中,重症过渡病房的开设,可以避免病情偏重的病例分散在多个病房,造成监护不周。

每个病区的医务人员采取“混编制”,由感染科专家担任临时科主任,同时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将儿科、妇产科、心内科、精神科的医务人员编入团队。吴国安介绍,此轮疫情中,患者年龄跨度大,有老人、也有幼童,“混编制”的团队有利于针对不同情况,随时介入治疗。

在此轮救治中,支援武汉的北京协和医院杜斌、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北京宣武医院姜利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等专家集中到地坛医院参与诊疗。援鄂归来的主任医师蒋荣猛,回京后没有休息,担任医院应急七区科主任,投入救治工作。

此次疫情中,唯一使用ECMO的患者为一名年轻女性。该患者身高1米58,体重230斤,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6月12日入院后不久出现呼吸衰竭,6月13日进行了紧急气管插管,6月15日,经专家评估,使用ECMO进行生命支持治疗,上了溶栓药就出血,停药又血栓,对其的救治一波三折。在上ECMO的第12天,该患者成功脱机,7月3日撤下呼吸机,最终顺利出院。

■ 对话

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陈志海:

“我们对新冠的了解在逐渐加深”

新京报:这半年里,你们一直在一线接触患者,对新冠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陈志海:接触十个病人,一百个病人,上千个病人,的确对疾病的认识会不一样。半年过去,我们对新冠的了解在逐渐加深。早期,普遍认为呼吸道传染病随着气温升高会消失,但直到现在国际疫情仍在持续,很多患者患病后,传染给家人等密切接触者,证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之强超出了最初预期。

对病情的认识也有转变。一开始更多关注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咳嗽、咽痛,还有发热、乏力,后来发现一些患者出现味觉、嗅觉丧失,还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这些经验的积累,让我们对识别新冠更加敏感了。

新京报:临床上有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陈志海:一些最初没有与新冠关联太多的临床指标,现在发现十分重要。比如说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这个指标会剧烈升高,比之前常用的C反应蛋白值等更敏感。还有一些与呼吸系统关系不大的易发症状,比如血栓,现在会通过超声或者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监测,更加关注。

新京报:对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有达成共识吗?

陈志海:对抗生素的使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早期,人们对新冠的认识不够,出于谨慎,抗生素的使用比较频繁。现在我们结合具体的炎症指标,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而不是病毒感染,用得太多,一方面是不对症,无效,另一方面可能带来菌群失调、继发感染等副作用。新发地这335个确诊患者,除了重型,基本没有使用抗生素。

激素的争论比较大。有观点认为,早期病情急剧进展时,尽早使用激素有利于控制,英美等地也有报道称地塞米松有利于阻断病情加重,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当更加保守。

新京报:有说法称新冠不同于流感,孩童的症状是偏轻的。现在来看,哪些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陈志海:这也是我们形成的比较重要的临床经验。我们接诊的这335个患者中,绝大多数是轻型、普通型患者,在临床治疗上,关键是尽早识别出可能变成重型、危重型的人群。我们总结为六类:高龄患者,肥胖人群,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围产期孕妇,还有长期吸烟者。

基础病,包括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等;免疫功能缺陷人群,可能做过器官移植、患有艾滋病、或者正在使用激素。

最初不认为肥胖是高危因素,但这次唯一一例上ECMO的年轻患者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分析这是她病情危重的很大因素;早期的健康孕妇负担不大,但进入怀孕后期,孩子对心肺功能影响很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吸烟。之前社会有传吸烟能预防新冠,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长期吸烟的患者,本身肺功能就受影响,呼吸系统存在慢性炎症,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容易转换为重症。

一些指标也有利于识别病情进展。我们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发现,大部分为中低热,少数不发热,一旦体温超过39度,病情容易急剧加重;血氧饱和度则应尽量维持在95%以上。

新京报:识别出有加重倾向后怎么办?

陈志海:一方面是及时通过鼻导管、储氧面罩、经鼻高流量等进行氧疗,新冠常见的症状是缺氧,其后果是心脏、肝脏、肾脏等其他脏器会受到影响,氧疗能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是在疾病早期,会考虑使用康复期血浆,尽量阻断加重的进程。

新京报:康复期血浆究竟有效吗?

陈志海:对康复期血浆有效性的讨论一直都有。它和抗病毒药物类似,能否早期使用是关键,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效果就有限了。比如流感的抗病毒药物,越早吃,病程越短,如果不吃,病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后期加重。这也侧面印证了早期识别疾病发展趋势的重要性。

新京报:其他地区疫情还在继续,北京也有一些零散输入病例。后续有哪些安排?

陈志海:我们会长时间处于应急状态,随时投入临床救治中。

新京报记者 戴轩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阳光新闻源科技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20 阳光新闻源科技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